第一千五百四十六章 砸一亿英镑听个响(2 / 3)

还没有加盟曼联,甚至有可能只是刚刚开始与曼联谈转会,所以自己想挖也不是没有机会。

这些球员要是都在最好的时机买进来,光是转会费也赚翻了。

至于华夏球员董方卓,李牧一定要把他从曼联的手里抢过来,让他到曼城开始他的英超之旅,尽可能不让这个球员重蹈覆辙。

按照这样的节奏,以后曼城俱乐部一队、二队,至少要各为华夏球员留出一个位置,青训营至少要六个位置,李牧要让更多的华夏运动员走出国门、在高强度、高水平的联赛中磨练自己,而不是挺着肚腩、拿着高薪混迹于国内的俱乐部。

后世那些国内的所谓一线球员,之所以能够拿着高薪在俱乐部混日子,完全得益于国内足协对国内球员的保护,中超每队外援数量长期被限定在4+1,也就是四个非亚洲外援,以及一个亚洲外援,上场最多只能3+1,也就是说,比赛的时候,上场11人的足球队里,最多只能有四名外援,再后来,这个数字改成了三个。

对球队外援数量的收紧,导致各个球队都必须要争抢那些实力不足,但薪资极高的华夏本土球员,这些球员也都因为政策的保护,心安理得的在俱乐部里混日子,对他们来说,追不上队内的外援不要紧,只要别被其他队的本土球员追赶得太厉害就完全没问题,因为球队比赛的时候,必须要有8个本土球员在场。

虽然德甲、意甲甚至西甲也有外援的限制,但关键是人家本土队员争气,对外援根本就没有过度依赖,而不像国内的许多球队,整个球队的得分点永远都在外援身上。

看一看中超每个赛季的射手榜,前二十名里,至少有十六七个是外援。

这就导致那些在俱乐部里养尊处优培养出来的本土球员,平时早就习惯了依赖外援取得进球、取得胜利。

这样的环境培养出来的本土球员,一旦受到国家队征召,就等于是一帮专搞伴奏的乐手凑在了一起,准备参加一个乐队大赛,但这些乐平时都是器乐伴奏出身,没人能把歌唱好。

于是,这二十几号人凑到一起的时候,才发现,他们来参加乐队大赛,可队里偏偏没有会唱歌的人。

这样的球队,怎么在世界上取得长足进步?不退步都是谢天谢地。

但是,如果能把国内真正有天赋的球员带出来,让他们远离那种混日子的颓废环境、在英超这样的高水平联赛磨练,不用多,哪怕能磨练出三个球员,当他们被国家队征召的时候,也能够大幅提升球队的实力。

想到这儿,李牧开口问戴维森“对了,英超俱乐部应该没有外援限制吧?”

“没有。”戴维森摇了摇头,道“只要能拿到劳工证,全队都是外援也没关系。”

“劳工证……”李牧一听到这个词,就立刻想到,当年确实有一些国内球员有机会被英超球队签下,但都因为劳工证的问题无从解决而最终流产。

于是,李牧问戴维森“如果将来我想多带一些华夏球员到英超来,劳工证的问题应该找谁解决?”

英国劳工证非常麻烦,尤其是英超劳工证,它对引援对象有非常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对方在本国国家队出场率超过75,还要求本国国家队的fifa排名在世界前70,这样一来,让很多亚洲球员都无缘英超。

而且印象中,这个政策是逐渐收紧的,越来越严格。

戴维森几乎不假思索的脱口说道“英超劳工证还有一个不需要考虑硬性指标的引入渠道,这个我可以帮你解决,尽管放心。”

李牧松了口气,笑道“那以后华夏球员的劳工证问题,就麻烦你了。”

戴维森点了点头,道“如果你将来有准备引入到曼城的华夏籍球员,就直接告诉我,我去跟政府沟通,不过这个数字不能太多,否则的话,媒体一直盯着,不好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