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节 盐债(4)(2 / 3)

宋耻 狂人阿Q 3449 字 2021-05-18

因此每季张太尉家里的钱财都要多出一笔来。钱压在仓库里都快发霉了,借贷用不着自己贴太多钱,主要还是靠金池。因此积攒了大量现金,多了不敢说,一次性拿出三百万贯还是有的。

而且两个公主放出话来,不拘于铜钱,金银、绢帛都行。张太尉家里的金银、绢帛全都算下来,五百万贯是能拿得出来的。

可惜动手晚了,金池里那些便宜的水都被抽干,抽干后的汇兑还得他张太尉兜底。第一次张太尉觉得用兜底换半分息这笔买卖亏了,但这是跟公所十大牙董商议出来的,要改还得开会,一时半会儿改不了。

尤其是当自家的回易官算出来,张太尉其实并不能把家里的钱都拿去吃红利,得留下至少两百万贯现钱应付公所汇兑的时候,张太尉脸瞬间就黑了,第一次想炒了自己的回易官。

当两个公主在杭州市场上找钱的时候,朝堂上果然吵开了。动盐政这么大的事情,虽然皇帝独断,但还是必须拿出来说一说,不然算怎么回事。赵鼎必须扛了这波火力,皇帝的锅皇帝背,赵鼎的锅得自己背。

因此朝堂上的说法是,各地军需紧张,百姓穷困不堪,宰相迫不得已借钱,东藩愿意借钱,但有条件,拿盐税抵押。

赵鼎试图将火力引向跋扈的藩镇,果然朝堂上弹劾东藩之声不绝于耳。至少少数人听到五千万的数字,将皇帝独断的奇怪举动联系起来后,领悟到了背后的苦衷。于是聪明人终于站出来说话了,说借藩镇的藩财是最好的,总比巨额藩财攥在强藩手里好。这时候大多数人明白了,朝堂上的争议声音小了下去。所有人都明白,从藩镇手里抽走五千万贯财力,比什么都重要。但还有执拗的官员认为,这样的大事不经朝议,不合祖制。最终在皇帝认错后,所有的争议结束了。其实早点拿出来议一议,文官们也能达成一致,只是那样会将朝廷疑虑藩镇的事实暴露出来,造成朝廷跟藩镇矛盾的公开化。

但是这种朝堂上文官集团互相理解的局面,很快就结束了。因为一个言官拿着一张面额一万贯的盐债债票,在朝堂上痛斥宰相的昏庸。说根本就没能限制藩镇财力,反而让朝廷盐政白白被藩镇控制。

这时候他们都明白了,东藩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自己出这笔钱,钱都是跟天下人借的。御史还查到,东藩利用朝廷盐税抵押,借到了六千五百万贯财物。光是从杭州,就借到了两千万贯。大量有闲钱的权贵,豪商,拿钱换了这些面额一万贯,钱息一厘的盐债券。甚至债券还在公所里相互倒卖,一万面额债券,一万一千贯大把人收。

东藩借了六千五百万贯,却只给朝廷五千万贯,这算哪门子限制藩财?

这波火力,赵鼎接了。公开承认自己疏于财术,让东藩钻了空子。可现在钱已经入库,后悔已经来不及。他只能强撑,表示朝廷没有吃亏。紧接着唱高调说百姓终于可以喘口气,建议免除一批苛捐杂税,比如让吕颐浩倒台的月桩钱,以月桩钱为名目,他们将吕颐浩赶出朝廷,可却没有办法免了月桩钱,因为钱一直不够用,只有加征的份儿,没有减免的空间。

现在终于可以废掉这倒霉的月桩钱,也可以给四川人减免一年税赋,那里被张浚压榨的已经接二连三的出现逃民。大量川人,在四川活不下去,反而要去江北租藩镇的地耕种。这简直是抽在朝廷脸上最狠的耳光。

这个高调一出,刚才还挥舞着债票,一副要把赵鼎弹劾倒台的言官也没了气势。说到底朝廷得了五千贯财物,而且没有加征。五千万贯啊,让朝廷收五年盐税也收不到这么多。还真不能说朝廷亏了,只能说东藩太狡猾。

当国债性质的盐债票,第一次登上大宋舞台的时候,就给了一群自诩学富五车的文官一计狠狠的耳光。让他们感受到,生财之道是那么的广博,他们简直像一个蠢货一般,完全看不懂。

他们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