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八章 奕?访欧(1 / 2)

虽然清军在大沽口一战中打败了英法联军的海陆军,但英法和清国的军事实力差距还是摆在那里。只不过这个时空中清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强大的多,才使英法两国决定暂时休兵,没有像原时空一样增兵再战。在德国人的从中斡旋下,清英两国决定展开和平谈判。

通过与德国人的接触,清国朝廷也清晰的认识到自己与欧洲的差距,核心决策层不敢在西方人面前拿大。所以虽然赢了战争,咸丰帝和恭亲王却决定主动派代表团到英国求和,目标是不割地不赔款,至于英国人在经贸层面的要求,还是决定答应。代表团由恭亲王奕?领衔,大学士瓜尔加·桂良等随行,于1859年元月前往欧洲。

此间俾斯麦与柏林通信频繁,最后判断清国与英国的经贸谈判结果是对德国也益的,但德国需要获得最惠国待遇。于是俾斯麦正式邀请清国代表团乘坐德国的蒸汽船访欧,并在与英法等国谈判之后,访问德国。

虽然是相对弱国,但毕竟是战胜的情况下前往战败国谈判,奕?既紧张又兴奋。他与一同返回欧洲的俾斯麦站在船头,看着天际茫茫,白浪翻滚。

奕?突然问俾斯麦,

“先生,据说三百年前,欧洲人就开始出现在这条航道上?”

俾斯麦点头道,

“是的殿下,那时候是葡萄牙人。”

奕?点头道,

“前明也有葡萄牙人。后来是荷兰人,然后是英国人和法国人,然后就是你们。”

俾斯麦点头。

奕?沉默了一会儿。喃喃道,

“那时候的船只小破,航海技术落后,在这样茫茫大海上真是九死一生……你们这些欧洲小国,人口不过我大清的十之一二,就是通过在大海上的披荆斩棘,终成我大清的大患。”

俾斯麦有些尴尬,不知道怎么回答,只好又点头了事。

与前次访欧团不同,此次奕?为钦差大臣,又是皇帝的亲弟弟和清国最高阶官员,有皇帝亲临的意味,所以英德两国也格外重视。

初到伦敦,奕?立即被工业化的城市所震撼。

已经在清国国内经济改革中对西方工业有诸多认知的他要求接待方临时安排访问了工厂、集市、大学,与普通工人、商人、学者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他对英国的感情从过去的排斥、敌视、畏惧,变成了更为复杂的钦佩和爱恨交加,逐渐明白了这个对大清来说如同命运宿敌一样的国家是怎么看大清和世界、怎么从工商业获得力量,更真实的体会到,过去从俾斯麦等欧洲人那里,模模糊糊知道的大清落后的原因。

奕?过去天朝大国的心态逐渐放平,对欧洲人的各种不正常心态也逐渐消散,他对国际局势和清国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知和判断。

正式谈判并没有花很多时间,奕?全盘接受英方在降低关税、扩大英国商人在华自由行动、开放天津作为通商口岸的要求,还主动提出将开放江宁、汉口、重庆为商埠,并逐步开放长沙、成都、昆明、桂林、南昌等重要城市作为区域通商口岸,同时帮助管控缅甸的行为。

沿长江城市开放本来是咸丰帝给奕?的底线,却被奕?主动提出来,他还加了一些朝廷并未允许的承诺。这主要是他已经意识到自由贸易对清国的意义,有了推动清国主动向世界开放的意思。

这一点让英国人很吃惊,他们感到清国谈判的诚意。于是也主动提出将管控鸦片贸易。

宾主双方早已不复几个月前在中国东海打生打死的敌对姿态,倒是有些和谐融洽。

在伦敦,奕?不停的出席各种宴会,在此期间,适应了西方礼节和记者的采访,努力表达清国并非野蛮国家,也并不敌视英国。由于他在英清关系上的谨慎表态和中国人惯有的谦虚,英国人原本的敌意逐渐消弭,社会舆论开始赞赏这个位高权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