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4章点滴之恩(2 / 3)

露,可是又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得很明确,很显然她是读过书的,不但读过,而且学识不浅。

自己之所以想救她,一来是喜欢她的骨气,她那句“宁死也不为妾”的话很对自己的胃口,二来,则是她看出了这唐绛儿身上的一个秘密,她只是出于好奇加好心,这才从洪寨主手里把她要了来。

这时候听得唐绛儿的一番话,若水不由再次对唐绛儿另眼相看起来。

这姑娘恐怕不只是自己想的那样简单。

因为在这个时代,男尊女卑,男子为天,女子为地,世人所推崇的都是“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很少有女子会去读书,更没有学堂会收女子为学生。

但凡读过书的女子,几乎都是身在帝都的名门闺秀,为了能够攀得一门更加显赫的亲事,才会读几本《女诫》、《女训》一类的书籍,大多数只是略为识得几个字罢了,至于能够出口成章、吟诗作赋的女子,更是如同凤毛麟角一样少见。

这个时代的所谓才女,在帝都的时候若水也曾经见过两位。

一个是夏太师府的大小姐夏千秋,另一个就是安侯府的千金陆雅晴。

而这两名才女就像是打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般,都是又高傲又自负,一副女才子的傲慢神气,就差没在脸上刻着“我是才女”这四个大字。

可是她们肚子里那点墨水,若水还真是瞧不上眼。

不过是读过几册诗本子,比旁人多会背几首诗,说起话来,却是鼻孔朝天,傲慢尖酸之极,哪里有半点虚怀若谷的模样。

所谓的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指的就是像这两名才女一样的水平。

真正的学者,越是学得多懂得多,越是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谦和温文,端方有礼,这才是真学者的风范。

一想到学者,若水的脑海里就浮现出一个久违了的人影。

孟明俊。

所识之人当中,只有这孟公子才可堪称得上是一位饱学大家,他不但学问好,人品更是端方,斯文儒雅,和他相处交谈,只觉得如坐春风。

只是百花宴上一别之后,他就离开了帝都,有如闲云野鹤般,杳然无踪,也不知道他如今是否平安,想起他对自己的拳拳之意,若水心里忽地闪过一丝愧疚。

若水有些失笑,离别了这么久她都不曾想到过他,今夜他的身影却突出其来地闯进了她的记忆,没想到一根肉串儿,居然勾起了她的这许多回忆。

她摇摇头,把脑海中的那个人影摇掉,她早已经嫁与小七为妻,那个人也该熄了对自己的一腔痴心了罢。

男学者,自然是以孟明俊为首,而女子之中,如果要是论才学,当属眼前这名唐绛儿莫属。

虽然她容貌丑陋,却掩不住她斯文谦和的良好气质,她的举手投足,落落大方,谈吐又颇为优雅,遣词用句更是顺口拈来,处处都显示她胸中不凡。

至于她的脸为什么会这么丑……若水相信其中必有原因。

“唐姑娘,你既然知道,受人之恩要涌泉相报,想必也知道施恩不图报。唐姑娘你身陷匪寨,却能洁身自好,宁死不与贼首为妾,这等气节实在是让我钦佩,我救唐姑娘出来,纯粹是出自于一腔敬意。如果我救了你,却委屈唐姑娘你替我铺床叠被,洗衣做饭,那我岂不是成了施恩图报的小人了么?”

若水笑微微地瞅着唐绛儿,不着痕迹地试探了一句。

她的这番话说得是滴水不露,却要看那唐绛儿如何应对,如果她能应对自如,反倒说明她一意要跟随自己,分明是心中有鬼。

唐绛儿愣住了,她有些结舌地看着若水,结结巴巴地道“姑娘,我、我、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我不是这个意思……”

她急得额头上沁出汗来,想要为自己解释几句,却又不知道该如何解释,只是翻来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