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天道大考(2 / 4)

光宗耀明 冬三十娘 4268 字 16天前

似乎真不担心皇权受到挑战,甚至有点不那么在乎皇权的意味。

像是比许多忠直之臣更盼着真正的众正盈朝。

今上气吞万古,襟怀广阔,这当然没问题。将来了,太子登基之后,再二三朝之后呢?

哪一朝天子其实都不希望真正有众正盈朝,总要把圣眷投向一部分佞臣、幸臣、近臣。制衡之道,帝王心术罢了。

如今朝堂之上,诸衙分置,自然也有互相制衡、监督,军权更牢牢握在其余诸衙不允置喙的枢密院之中。

但枢密院也是文臣为首啊。

直到此刻,他们才切身体会到,这八相之设、中枢改制,实在不只是为了新政顺利。

天子所着眼的,只怕是真正改变秦汉以来君臣治理天下的权力格局,或者说为人臣者的思想根基。

不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是要把自己……当做半个天子?

这实在过于大逆不道,叶向高不敢深想。

他总觉得眼前模模糊糊,也不知道这种结构将来会走向何方。

但这种感觉让他激动,让他确实想做些什么。

不是要谋逆,而是皇帝既然如此宽容,是不是真能大刀阔斧做下去,留下千秋美名?

张居正如今虽然已经由天子正名了,但他当年的遭遇也是事实。陛下说都能得以谋身,就一定能谋得功成身退?

大家都知道午后该商议来年计划了,来年就该推动地方改制了,会去触碰势力根深蒂固的江南和不知多少地方大族。

过去的地方官衙设置和权力安排固然已经搞得大明财计艰难,张居正也只能为大明再吊一口气。但两百多年来,地方大族一代又一代人投入经营地方势力和关系,如何能轻易地被洗牌?

既得利益者,都抗拒这种格局改变,因为过去的太多投入可能就此打水漂。

所以上午可以不找茬,但午后的来年计划,则会给予期盼。

期盼,便是压力。

一可而再,再可再三吗?

果然,午后稍微歇息了半个时辰,再到皇极殿之后,皇帝就开门见山了。

“先说朕此前为何先问煤炭踏勘开采及备灾之事吧。居安思危,大明要尽快做好官府办事效率、上下一心应对大灾的准备。”

朱常洛既然有心这个事,虽然还没能像上午安排翰林院成立专门小组去做的那件事那么细致,但从南京出发之后就有所安排。

历史证据也不少。

“历朝历代,亡国之前多是各种问题都集中出现了,再加上大灾。”

朱常洛相信他们都有这个知识储备,因此只是简单说了几例。

“灾分大小。若只是一处偶遇小灾,纵然官府应对不力,也酿不成大祸。若是多处遇到大灾,一处地方官府便难以应对,需要朝廷中枢居中调度。若是数省乃至数国都遇大灾,那就既需要上下一心,还要有充足准备、人力物力组织得当。”

朱常洛也不危言耸听什么大灾将至的话,而是话锋一转,把这件事与地方改制结合到了一起。

“朕以为,从小灾入手,有灾必救、有难必援,那么不管是哪个省府州县,百姓便知道地方改制当真利民。而民心若向着朝廷,地方就绝无大患。”朱常洛看了看叶向高,又看了看田乐,“地方驻军,地方治安司署,无战时救灾救难;地方首官,以备灾救灾为一条绳索。若有天灾,便形同战时,谁都不得从中作梗。”

叶向高顿时明白了过来,开口附和:“以民生为重,此朝廷之大仁大义!”

田乐则想起皇帝说过了,如今虽然在朝着没有世代军籍的方向走,但将来最好是百姓不以从军为无奈出路,不畏军旅,反要以保家卫国为荣。

“原来当年陛下议立赈灾署、卫生署,便是落脚此处。”转任总御台谏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