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三章 投资考察(四)(2 / 3)

果真能筹到200万股,那么这个新的纱厂规模将远远超过自己在南通成立的大生纱厂,于是张謇立刻道“好啊,杏荪兄若想要投股,自然再好不过,只要是杏荪兄投股,那么我现在就可以决定,出资40万入股,而且这家纱厂也不必再用大生这个名号,咱们另外再取个名字,建一家新的纱厂。”

其他人听了,也都来了兴趣,于是也都纷纷表示,自己也愿意参股,当然这主要还是因为众人也都看好青岛的发展,于是当下周舜卿愿意投股20万,而朱葆三、叶贻全、严信厚也愿意投股15万,再加上张謇的40万和盛宣怀20万,这一下子就凑齐了115万股,因此筹集200万股,还真不是什么难事。

而盛宣怀这么做自然是有缘故的,本来盛宣怀根本没想过想在青岛投资,只是想来看一看海外华人的风貌,因为现在盛宣怀名下的产业己经够多了,而且大多都是官商垄断经营的赚钱行业,因此早己经过了四处投资的时代;另外尽管盛宣怀是一个出色的商人,并且有相当强的组织能力,但走得红顶商人的路线,做的都是依靠官府的垄断经营,这些条件在华东政府显然是不可能有的。

但就在五天以前,盛宣怀收到了李鸿章的电报,打算投资30万白银,以李经方、张佩纶、李菊藕的名议在青岛投资建厂,让盛宣怀帮忙张罗一下。而见了电报之后,盛宣怀也不禁大为震惊,虽然他还不能完全看懂李鸿章的用意,但也能明白这表示李鸿章是在向海外华人示好,表示他看好华东政府的前途。

盛宣怀当然知道,虽然现在朝廷己是薄西山,但却认为毕竟是根基深厚,常言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因此海外华人要想割据一方易,但要取清廷而代之,恐怕还不那么容易。但盛宣怀对李鸿章的政治眼光还是相当信任的,既然李鸿章有意向海外华人示好,那么盛宣怀也认为自己有必要跟进。

不过也不排除李鸿章这是在两面下注,因此盛宣怀还是有些顾忌,万一将来海外华人和朝廷兵戎相见,自己恐怕会受到牵连,毕竟他和李鸿章是不同的,说得难听一点,只要李鸿章不公开造反,无论犯了多大的事,朝廷也不会做得太绝,而如果只是入股,由张謇出面的话,那么风险就小得多了。而且盛宣怀还打算向李鸿章建议,不如把他投的30万白银也在张謇的纱厂里入股算。

见一下子就筹集到100多万股银,张謇心里也十分高兴。虽然这些只是口头承诺,但张謇认为落实下来并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因为这些人都是有身份地位的人,不会轻易失信;而目现在张謇和当初创办大生纱厂时不同,那时他不过是一个顶着状元名头的商场新手,有钱人也未必敢给他投资,因此当时筹不到款也在情理之中,而现在有大生纱厂的成功也证明了张謇的能力;另外张謇能够看出在青岛投资的利益,其他人自然也能够看得出来,赚钱的生意谁会不愿意做呢?

就在这时,只见一个人匆匆走进了茶馆里,见了众人之后,道“老爷们果然就在这里?到叫小人好找。”

众人看时,原来是盛宣怀带来的一个亲随,盛宣怀看了他一眼,道“有什么事吗?”

亲随道“张振勋张老爷来到青岛了,有急事要见老爷,正在饭店里等着老爷呢。” 又看张謇一眼,道“他还说若是见到了张老爷,也请一起相见。”

原来这个张振勋字弼士,原是广东大埔人,17岁时因家乡闹灾荒,远渡重洋到巴达维亚求生,经过30余年的努力奋斗之后,己成为南洋巨富。不过张振勋在富贵之后仍然不忘故国,荷兰殖民当局看重他在南洋的影响力,要委任他官职,但都被张振勋拒绝。1893年,清廷驻英公使龚照瑗奉命考察欧美,途经新加坡,张振勋给予了热情接待。后来龚照瑗致函给李鸿章,盛赞张弼士“才大可用”。 于是清廷任他为新加坡总领事。从